支部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支部建设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诠释"四个伟大" 旗帜引领百年征程
发布时间:2021-06-2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管筱璞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正北侧中间,雕塑《旗帜》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巨大党旗,气势如虹,金色的党徽光辉夺目。(中国美术馆供图)

  仲夏时节,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一座庄重大气的红色新地标——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展览馆位于北京市北辰东路9号,西侧广场上,五大主题雕塑雄伟矗立,震撼人心。大型党旗雕塑《旗帜》气势如虹,《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雕塑分别对应“四个伟大”主题,276个人物与583块汉白玉融为一体,人势与山势相依,庄重、巍然,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党旗高扬:百年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在西侧广场正北侧中间,5米高的座台上,雕塑《旗帜》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巨大党旗,金色的党徽光辉夺目。

  据介绍,《旗帜》的基座高1米,旗帜部分高7.1米、长21米,象征1921年7月1日。雕塑外部以不锈钢板材进行手工锻造,以微妙变化的弧面、曲面、平面构成明快、爽朗的体面,形成流畅富于韵律的线条,将起承转合、跌宕回旋的节奏和雕塑的块面、体积、空间融合在一起。由于受光面的不同,使得阳光照射后产生不同的光影,具有流动感。

  在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看来,《旗帜》可谓广场大型主题雕塑的点睛之笔。“没有这个《旗帜》,其余四组主题雕塑就缺少了思想灵魂。”

  雕塑的创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面旗帜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完全具象。在固定空间拟定出具有丰碑意义的党旗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了解,在最初构思时,创作者曾考虑创制旗帜的各种造型,如在旗帜上以浮雕展现党史百年的奋斗历程,如夸张旗帜刚刚升起之际所产生的飘扬动感,等等。但最终还是回到旗帜造型本身,在造型与基座上做文章。这是一个由繁至简、由叙事到象征的提炼过程。

  “它不是一个现实旗帜的复制,而是方向的引领,是革命的希望。在党史展览馆创作这件作品,要具有标志性、符号性、鲜明性,体现党的本质和初心。”创作历经两年半,前后16次易稿,吴为山坦言这一次很不一样。

  雕塑作品的成败,离不开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入。接到任务后,吴为山第一时间找到建筑设计师邵韦平进行沟通,发现广场上有一处地下剧院的屋顶竖在外面。看似突兀,却给吴为山带来了灵感,解决了他冥思苦想的难题:这是一个天然的旗帜基座。有了它,旗帜就能“从空间里长出来,犹如从历史里飘扬出来”。

  “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人民好比是土地,尽管这面党旗高高飘扬,但是它永远和人民贴近,和人民的心声、感情贴近。”吴为山认为,还需一组台阶将地面与基座连接起来。“观众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在仰望这面党旗的时候逐步靠近走近亲近这面党旗,它也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一个象征。”

  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制作团队特意在党旗原本红色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吴为山告诉记者,他在创作中做了光线、天气方面的测试,把党旗的模型放在阳光下、不同天气下看效果,前后调整了20多次。

  设计过程不易,方案确定后的制作难度也不小。吴为山介绍,雕塑的制作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为了赶工期,有人提议用机器锻造,但他坚决不同意,“效率肯定是机器的高,但是效果一定是人工的好,机器把握不了弧面的感觉”。

  吴为山和近50名工人连续打磨,党旗雕塑终于完成。回顾整个创作历程,他说:“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的党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帜雕塑,这是形式创造过程,是一个由理念、信念转化为视觉造型并通过造型升华为崇高,继而坚定信仰的过程。”

  起誓前行:体现建设伟大工程的坚定信仰,推进伟大事业的伟业丰碑

  拾级而上走到雕塑《旗帜》前,在座台上向南眺望,广场上矗立的四座汉白玉雕塑《信仰》《伟业》《攻坚》《追梦》,生动诠释着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东面两组雕塑,采用站立式‘宣誓’‘前行’的群像,体现建设伟大工程的坚定信仰,推进伟大事业的伟业丰碑。”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锋辉说。

  《信仰》雕塑由四面四个板块构成,依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雕塑塑造的71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中,人物的形象大都是右手握拳的宣誓姿态,个体栩栩如生,整体协调一致,艺术地再现宣誓的场景。

  “用紧握右拳这样一个入党宣誓的动作来体现我们的信仰,来体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表现性结合起来,并且力求有机统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

  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田坤看来,这组雕塑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毅前行的豪迈气概和豪情壮志。

  “入党,是一个人的政治选择;宣誓,是人生中庄重的时刻。百年来,正是无数共产党员牢记入党誓词、维护入党誓词、践行入党誓词,才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田坤说。

  拿着工具的农民工、手握图纸的建设者、正在敬礼的战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的《伟业》主题雕塑共有65个人物形象,涵盖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凸显新时代成就。“这是对人民主题的崭新理解,从全方位来理解祖国这些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伟业》雕塑主创曾成钢介绍。

  仔细端详《伟业》雕塑不难发现,人物场景揭示新时代成就,艺术化地勾连历史与现实也是一个显著特点。整个雕塑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含蓄地分成两个段落。中间通过“火炬”和“旗帜”的形象进行连接和升华,突出了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深层意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毅强看来,雕塑《伟业》所反映的,正是一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

  永葆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一百年后依然立得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广场西面充满动感的两组雕塑《攻坚》《追梦》,生动体现了进行伟大斗争的攻坚克难,实现伟大梦想的昂扬激情。

  由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的《攻坚》雕塑共选择了12个故事场景,包括黄河纤夫、东北抗联、飞夺泸定桥、淮海战役人民的小推车、大庆油田、红旗渠、青藏铁路、抗疫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告诉记者,这组雕像与巍巍山体同构,每个人物都像山的脊梁,呈现向上向前的昂扬、激越之势。

  “强其骨,扬其势,抑其风,凝其神。”高世名介绍说,在两年前的一次广场主题雕塑推进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世名解释了这12个字背后的涵义:雕塑的骨架、构型要强劲有力;要有飞扬的势能、有动感,如同“狂飙中突然凝固”;不宜有太明显的装饰性或个人化的风格,雕塑语言一定要质朴大气,不可炫技;雕塑要让人看着血脉贲张,感受到共产党人的精神力度。

  “简单说,就是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人民的眼光。”回忆起当时的体会,高世名记忆犹新:“这组雕塑是历史性的,一百年后看它依然立得住,几百年后看,它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雕塑,就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纪念碑的风格。”

  确定内容和主题时,团队几经商讨明确,要把百年党史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升华为典型形象,所谓“既像又不像”。高世名举例说,雕塑中如同山岳一般的工人形象脱胎于铁人王进喜,但是我们并不是按照他的照片来刻画的,原因在于,纪念性雕塑不宜确指到具体人,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精神聚合。

  在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有73个人物形象的《追梦》雕塑中,这种聚合起来的精神力量同样让参观者感动。

  雕塑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73位人物形象融入主体之中,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阵势,塑造了农民、工人、新经济工作者、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军人形象,各民族的人物形象将生活场景、民族风情进行了诗意化的表现,在充分表现精致细节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姿态与神情,富有层次,气韵生动。

  “追梦,我们一定要奋斗,这个奋斗靠我们的努力,靠我们不懈的努力。”谈及创作感想,《追梦》雕塑主创李象群说。

  砥砺前行: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有人说,雕塑是凝固的诗。在党史展览馆,这应该是一首怎样的诗呢?经过两年多的制作与创作,答案不言自明——这是一篇新时代中国风格视觉史诗。

  谈及经此一役的体会,《攻坚》雕塑主创杨奇瑞说:“我们身边那些朴实无华的人,恰恰是中国人民光荣与梦想事业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他既是人民自己,也是我们自己,就是理想与现实,我们通过雕塑把它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英雄立传,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

  建筑,是时代的风貌。艺术,来源于实践。与雕塑相对应的,正是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进“四个伟大”所取得的坚实成就。

  “犹如一部立体党史书,五组雕塑讲述着一个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也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迈向复兴的铿锵脚步。”一位现场观众告诉记者。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看来,“四个伟大”的论断是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党顺应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新要求提出来的,是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提出来的。

  “统揽‘四个伟大’,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也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主线、核心灵魂。无论把‘四个伟大’分开来看,还是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机整体来讲,都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韩庆祥认为。

  6月18日下午,党史展览馆里响起了久久回荡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豪迈的入党誓词,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再宣示,也是在百年历史新起点,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接续奋斗的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