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党员干部做老实人,其中一项内涵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党员干部要自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使各自从事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世间万物均受规律约束。所谓规律亦称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只要条件具备,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事物、现象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都有规律可循。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结果最优化。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它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类文明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这都说明无论是否认识到、是否承认规律的存在,规律都蕴含在客观事物之中,无处不在。
探索规律,要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洋,只唯实。在一定意义上,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基础和精髓。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用力于“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曾尖锐指出,如果“把它(唯物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各级党员干部要善于认识规律,做到尊重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进行科学决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高度,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蕴含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具体说来,就要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等等。
尊重规律,要善于探索和认识规律。我国古代先贤们就非常重视对规律的探索,讲求“格物致知”,重视“源头活水”,积累了大量对自然运行规律、社会交往规律、人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道法自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关系的相互性。“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即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规律行事。各级党员干部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本身蕴含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客观事物不断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也随之调整。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学习,做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要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各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要通过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拓宽眼界和视野,不断观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在工作中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逆全球化趋向不断涌现,惟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躬身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强调“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我们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建立起来、培养出来的,合不合适我们自己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怎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摆在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前的一个必答题,依然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古语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党员干部要做“上士”,一方面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另一方面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把握新情况,认识新规律,形成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获得新发展。